怒江深處的獨龍江|消失邊緣的獨龍族紋面女
作為緬甸母親河“伊洛瓦底江”的源頭之一,獨龍江同樣從北向南奔騰在高山峽谷中。因此被一些地理學家補充進了“三江并流”,合稱為“四江并流”。 由于水汽格外豐盛,進出獨龍江的高黎貢路況十分復雜,冬天大雪陽塞,天氣轉(zhuǎn)暖后又總有塌方等各種地質(zhì)災害。所以曾經(jīng)的獨龍江每年都有一半多的時間難以通行,是遺世獨立的“孤島”,堪稱怒江秘境的終極。
中國人口最少的“六小民族”之一的獨龍族也生活于此,族、江、鄉(xiāng)同名。他們僅有7000多人口,因長期與世隔絕而保留有獨特的生活習俗,包括即將消失的女性紋面。
獨龍族人舊稱“俅人”,曾備受奴役和壓迫,直到新中國成立才獲得新生,那就是他們所稱的“第一次解放”。1952年,周總理親自為他們定下了這個響亮的名字——獨龍族,作為一個“直過民族”,獨龍族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了現(xiàn)代社會。?
為什么當年要紋面?據(jù)獨龍江紋面女的孩子介紹:第一可能是當時獨龍族的女性以紋圖騰為美麗的象征;第二是怕外族人搶婚(獨龍族認為這樣很美,但外族人則認為變丑了);第三還是圖騰,因為紋面的圖騰能夠驅(qū)魔辟邪。?
新中國成立以后,這種習俗已逐漸被獨龍族婦女所據(jù)棄,年輕一代不再紋面,而獨龍族最后一位掌握紋面技術(shù)的老人也在前幾年已過世,所以這項古老的技藝也已永遠失傳。
目前獨龍江鄉(xiāng)健在的紋面女只剩11位了,但只有4位愿意出來與游客見面(熊當村三位,龍元村一位)。
民族解放,讓她們的女兒們不用繼續(xù)紋面,挪走了女性臉上的大山。用李文仕老人的話說:“我們離世之后,世間將再無紋面女。”
聲明:文章來源于小紅書